一、名额及参评对象
1、学院总名额为硕士生7人,博士生6人
2、参评对象:博士生:20博-18博;硕士生:19级、20级;直博生:20级直博生按硕士生参评;17、18、19级直博生按博士生参评。
3、教育学类硕士生不在此通知范围内。
二、评审流程
事项 | 起止时间 | 说明 |
申请破格同学提交材料 | 10.9下午16:00前 | 10月9日下午16:00之前,纸质版递交到学办,电子版(以“学号姓名+国奖破格申请材料”命名,打包)发送到学办公邮bmexb@pub.seu.edu.cn |
学生提交材料 | 10.9下午16:00前 | 10月9日中午16:00之前,纸质版递交到学办,电子版(以“学号姓名+国奖申请材料”命名,打包)发送到学办公邮bmexb@pub.seu.edu.cn |
材料审核 | 10.11-10.12 | 1、学办汇总破格申请名单和材料,报研究生院审核 2、学办整理所有同学的材料,邀请奖学金评审委员会,进行预审 |
公布答辩名单 | 10.12 | 根据研究生院的破格反馈情况及预审情况,决定答辩名单 |
评委会答辩 | 10.13-15 | 学生答辩(具体答辩时间、地点另行通知) 评委会评审,确定拟获奖学生名单 |
公示 | 10.18左右 | 学办公示拟获奖学生名单 |
正式材料 | 10.18以后 | 拟获奖学生在网上办事大厅-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应用中提交申请,导出纸质表格后交学办 |
上报 | 10.25 | 公示五个工作日,所有材料汇总递交研究生院 |
三、注意事项
1、硕士生的学位课规格化成绩需位于院前25%,具体名单见附件。
2、本次申请提交成果的截止时间是2021年9月30日。(即2021.9.30之后发表的成果不予参评)
审核破格,需论文正式发表(论文破格需提供查新证明,需学生一作),请自行到图书馆打印查新证明。
不破格的同学科研成果由评审委员会认定,无需开论文查新报告。
3、对于博士研究生,不得使用硕士期间的成果申请。
4、相邻的两个学期,学生至多获得一次甲类奖学金;且同一培养阶段,原则上学生至多可获得两次甲类奖学金;
5、已获得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者,在相同的培养阶段,原则上不获得第二次。
即:上学期和本学期曾获甲类奖学金、或目前培养阶段曾获两次甲类奖学金、或目前培养阶段曾获国家奖学金的同学均不能申请此次的国家奖学金;
除此之外,已申请到的其他奖学金的成果仍可以写在本次国家奖学金的申请表中。
四、学生材料要求
1、纸质版材料(10月9日16:00之前递交学办)
《学术创新能力评审表》
正式发表的论文首页
已录用的论文首页或录用证明
专利申请/授权证明
2、电子版材料(:10月9日16:00之前压缩包以“学号姓名+国奖申请材料”命名发送到学办公共邮箱bmexb@pub.seu.edu.cn)
《学术创新能力评审表》
《2021年研究生国家奖学金汇总表》
正式发表的论文全文
已录用的论文全文和录用证明
专利申请/授权证明
3、破格同学材料(10月9日下午16:00之前)
需破格的硕士生除提交以上表格的电子版纸质版以外,还需要提供破格材料证明电子版和纸质版(破格具体要求见附件2),并填写《国奖硕士破格汇总表》(电子版)。
若属论文破格,还需提供查新证明(需学生一作,电子版和纸质版)(自行到图书馆打印查新证明)。
电子版材料以“学号姓名+国奖申请材料破格”命名发送到学办公共邮箱bmexb@pub.seu.edu.cn
五、学院预审结果及答辩名单
根据《附件3》中硕士破格要求和研究生院反馈破格结果,以及《附件2》中“同一导师原则上每年不超过一位硕士和一位博士获奖”的原则,所有表格请填写系统导师。奖学金评审委员会将同各位导师对提交申请的研究生进行预审。
博士生答辩
10月13日(星期三)上午9:00 ~ 12:00,博士生国家奖学金答辩 中山院301
199075 | 王月桐 |
189177 | 孔非 |
199073 | 葛斯佳 |
198181 | 王潇璇 |
189591 | 孙玉祥 |
198190 | 郭育新 |
198833 | 国增超 |
189809 | 刘世财 |
189587 | 吕蕊 |
198581 | 乔祎 |
198835 | 许成韬 |
189579 | 赵景洲 |
189164 | 张峻宁 |
189582 | 苑仁强 |
硕士生答辩
10月13日(星期三)下午14:00 ~ 17:00,硕士生国奖答辩 中山院301
注意:申请破格的同学可以先参加答辩,等待学校审核结果,如破格申请未通过,则答辩成绩无效
|
六、答辩要求
1、ppt演讲时间5分钟之内,采用排练计时,超时10s总分扣1分。
2、评委提问3分钟之内。
3、ppt内容仅体现科研工作,不涉及其他方面,学习成绩及社会工作等情况无需出现在答辩中。
4、清晰地阐述本人的研究课题、研究成果,体现本人的工作完成情况,应充分展示工作的系统性与创新性,而非简单的科研成果罗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