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组织我校博士生参加“‘蓝火计划’博士工作团”2015年试点工作的通知

发布者:宋阳发布时间:2015-07-08浏览次数:1256

关于组织我校博士生参加“‘蓝火计划博士工作团

2015年试点工作的通知


关于组织我校博士生参加“‘蓝火计划’博士工作团”2015年试点工作的通知.doc


各相关院系:

接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通知,结合山东德州、广东佛山南海区等地2015年“蓝火计划”实施工作,在博士研究生中组建“‘蓝火计划’博士工作团德州分团、佛山分团”,利用暑假时间,分区域深入企业一线,开展合作研究与相关技术服务,培养锻炼创新能力,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及高校科技成果推广、转化和项目落地。

“‘蓝火计划博士工作团”2015年试点工作方案以及博士工作团成员需求表详见附件一。有意向的博士研究生请于714日前自愿报名(报名表见附件二),报名表发送至zhaosl@seu.edu.cn,逾期不候。

  

附件一:“‘蓝火计划博士工作团”2015年试点工作方案以及博士工作团成员需求表

附件二:报名表

  

  

研究生院

2015-7-7

  

  

  

  

附件1

“‘蓝火计划’博士工作团”2015年试点工作方案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精神,积极推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引导高校以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组织高校科技、人才资源积极参与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提升高校社会服务水平,培育高校师生创新创业精神,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和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经协商,拟在深入实施“蓝火计划”的基础上,组建“‘蓝火计划’2015年暑期博士工作团”(以下简称“博士团”),深入企业一线,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及高校科技成果推广、转化和项目落地。

博士团成员在为派驻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帮助、服务企业过程中,既获得实际工作锻炼,也有助于他们根据社会企业实际需求,遴选和拓展研究方向,有利于推动高校高层次人才培养工作。博士团成员由高等学校组织学生自愿报名参加并推荐,由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和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组织实施。具体工作方案如下:

一、派驻规模和时间

博士团派驻地为“蓝火计划”重点实施地级城市,主要由高校理工类在校博士生组成,部分社会科学类在校博士生也可报名。拟以组团方式集中派驻地方的企业,时间一般为暑假期间,长度为一个月。

2015年博士团拟派驻地方为山东省德州市、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计划选派100名在校博士生,报到日期为720日,结束日期为820日。

二、博士团成员的主要工作任务

博士团成员将直接进驻企业,主要在派驻企业从事技术方面相关工作,例如调研企业技术需求、提供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协助解决或组织技术难题攻关、举办技术讲座培训、协助企业引进技术人才等。

鼓励博士团成员在做好派驻企业技术服务工作的同时,针对企业的重点技术难题,设计产学研合作联合研发课题,由博士团成员的导师或所在高校其他教师和科研人员为主承担课题研发工作,由企业与高校按照横向委托课题方式共同组织实施研发工作,发挥高校和企业两个方面的积极性,扎实有效推进校地、校企产学研合作工作。

三、选拔流程

首先由地方人民政府按照本工作方案的要求,组织本地相关企业填报接收博士团成员的相关需求信息,审核汇总后提交给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复核后提交给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发文通知有关高校,按照专业基本对口的原则,由符合条件的学生自愿报名,学校汇总和审核报名情况,向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择优推荐,经审核同意后通知学生本人,同时将派驻人员名单反馈给地方人民政府,由地方人民政府相关主管部门组织实施派驻工作。

四、管理与保障

1.博士团由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和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共同组织和管理。博士团成员在地方期间由所在地方人民政府指定相关部门负责日常管理。

2.博士团按照服务区域分别设立德州分团和佛山分团。以分团为单位,在参与该活动的博士生中设立临时党支部、确定分团领导成员,定期组织分团成员间的学习、交流和管理、服务,与主管部门和日常管理部门协调解决驻地工作期间的相关事务。

3.派驻地方人民政府指定专门部门协调接收企业安排博士团成员的食宿、交通、安全等后勤保障。博士团成员派驻期内地方政府给予不少于人民币5000元的津贴。接收企业提供博士团成员往返交通,驻点期间的食宿费用,并根据企业具体情况及博士团成员的贡献给予一定经济补助。

4.“蓝火计划”博士工作团派驻结束后,成员应撰写总结材料,接收企业要填写反馈表。对工作突出、成绩显著的,将通报所在高校并给予表彰奖励。








德州市“博士工作团”成员需求表


需求单位

需求专业

需求人数


山东福田药业有限公司

生物化工方向:植物纤维精细分离加工,制备高附加值产品。例如:玉米芯木糖渣的综合利用,制备木质素、木质素磺酸盐、微晶纤维素、酚醛胶、酚醛树脂、微生物肥料、碳纤维、石墨烯等。

1



有机合成、生物医药方向:以木糖、木糖醇、L-阿拉伯糖、麦芽糖醇为原料进行深加工,合成高附加值产品。例如:利用L-阿拉伯糖为原料制备医药中间体2-脱氧-L-核糖。

1


功能糖领域酶制剂开发方向:功能糖制备领域的酶制剂开发,例如制备异麦芽酮糖的蔗糖异构酶、制备海藻糖的海藻糖合酶。

1


山东百龙创园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营养与健康领域

2


发酵领域

2


动物保健方面

2


山东绿健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生物化工、食品方向

2


德州德药制药有限公司

化学药品相关的化学合成、化学制剂(片剂、胶囊、缓释制剂、颗粒剂、注射剂——大容量注射剂、冻干粉等)、药物分析等

3


德州市宇虹化工有限公司

化工类相关专业

1


德州市鑫华润聚氨酯鞋业股份有限公司

高分子材料

1


软件自动化设计

1


德州华源生态科技有限公司

纺织类专业

1


山东双一集团有限公司

复合材料

1



机电

1


山东双一集团有限公司

机械

1



车辆工程

1


德州市思科化工有限公司

石油化工或精细化工、高分子化学、有机化学、表面活性剂、石油化学、电化学、金属腐蚀与防护等

1


山东鸿创环保有限公司

大气污染治理(脱硫、脱硝、除尘)专业

1


德州建洁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生物功能材料专业(包括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

2


现代纺织技术(主要从事骨水泥,人工韧带等生物材料的材料与工艺研究)

2


中大贝莱特集团

热动力专业

1


余热力计算及仿真专业

1


固液分离专业

1


市政环保专业

1


工程塑料专业

1


金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机械

1


机电

1


化工工艺

3


齐河力厚化工有限公司

有机硅、皮革化学品、高分子、化学合成、涂料(从事产品改进与开发)

2


山东宝鼎重工实业有限公司

特殊钢冶炼铸造、金属压力加工、金属热处理

3


山东晨灿机械设备股份有限公司

机械设计、电气自动化

2


山东工大包装技术有限公司

啤酒、饮料包装技术,饮料生产工艺及设备

3


山东华樱轨道装备有限公司

机械设计与制造、机械设计与自动化

1


山东世精机械有限公司

液压类专业,流体类专业,机械设计制造与自动化(首选前两个专业)

1


山东远大模具材料有限公司

材料工程(金属材料)、机械类设计

3


山东金珠科技有限公司

金属材料

1


高分子专业或机械自动化专业

1


山东百多安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电子工程,高分子材料,生物技术

3


山东久隆恒信药业有限公司

化工工艺学

1


共计60



  

  

  

  

  

  

  

  

  

  

佛山市(南海区)“博士工作团”成员需求表


需求单位

需求专业

需求人数


佛山市南海新兴利合成纤维有限公司

高分子化学

1


机械自动化研发

1


佛山市南海区欣源电子有限公司

机电一体化

1


铝电解电容工程师

1


广东韦达尔科技有限公司

机械设计

1


控制工程

1


广东佳科风机股份有限公司

空气动力学

1


广东一方制药有限公司

中药炮制学

1



信息技术管理

1



保健品研究

1



中药质量控制

1



制药工程、中药制剂

1



佛山市中研非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非晶纳米晶材料

1


广东景兴卫生用品有限公司

化学

1


材料科学与工程

1


化学工程与技术

1


佛山市质量计量监督检测中心(国家铝型材及门窗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

1



金属材料加工与性能研究

1



风光电新能源专业

1



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和电机性能研究

1



整车排放油耗及发动机排放油耗相关法规研究

1



车辆性能的测试与试验分析研究

1



佛山标美服饰有限公司

工业自动化

1


广东浩迪创新科技有限公司

电能计量与测量

1


节能减排技术

1


云计算软件开发

1


嵌入式系统开发

1


物联网、数据通信、智能化控制

1


佛山市科威力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冷冻冷藏专业

1


广东美思内衣有限公司

计算机或者自动化专业

1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大沥镇人民政府

精密制造

1


金融产业

1


电子商务

3


商贸物流

2


广东佛山南海高新区经科局

工业机器人

2


3D打印

2


工业4.0

2


广东佛山南海瀚天科技城管委会

环保(水污染治理)

2


时尚设计

3


互联网+园区发展模式

3


共计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