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钰老师帮助我成长

发布时间: 2014-05-30      访问次数: 438

 

韦钰老师帮助我成长
天津大学 汪曣
       在东南大学生物科学与医学工程学院院庆30周年之际,我收到学院的邀请,让我写一篇回忆自己在学院工作的文章。提笔之际,30年前的点点滴滴涌上心头,我是1982年大学毕业分配到当时的南京工学院也就是现在的东南大学,正好参与到韦钰老师(这是我们对韦钰院士的习惯称呼)创建生物医学工程及仪器系的工作中。我在这里工作了两年的时间,虽然只是短短的两年,韦钰老师的人格魅力和对年轻人的培养关怀,成为我终生学习的榜样。
       ——基地取样,坚定了我一生的信念
       1982年,刚刚工作不久,我参加了课题组承担的固体发动机的无损检测科研项目。这个项目是军工任务,具有保密性,不仅要求工作人员的科研能力,而且要求政治可靠。课题进行过程中,需要选派一位同志到基地取试样,这不是简单的“取”一个东西,而是肩负着重要的“政治”任务,当时韦钰老师决定派我去取试样。对方看到我的档案里“出身”不好,就产生了疑问。在基地跟学校就我的问题进行沟通的过程中,韦钰老师介绍了我的政治表现,表达了对我的信任,坚持派我前往。随后又按照程序要求出具了证明我政治表现的材料和学校派我去基地的公函。了解到我的具体情况后,基地也对我给予了极大的信任,不仅在运送试样的过程中派专人送我到火车站,还安排我坐软卧返程。
躺在舒适的软卧车厢里,我的心中既兴奋又感动。要知道八十年代初还是一个重视“出身”的时代,从十几岁,我就被自己的“出身”弄得抬不起头来,很想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对党、对国家的忠诚。这次取样,韦钰老师勇于担当的精神和对年轻人的信任,使我的内心深受震撼,我真真切切的体会到组织的关怀,尤其是政治上的信任。所以这次取样,对我而言不是一次简单的完成任务,它是我人生道路上的重要经历,让年轻的我更加坚定了“跟党走”的信念,做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成为了我坚定的理想。而这种信任成为了我为党的事业努力奋斗的不竭动力。“固体发动机的无损检测”课题,后来获得了国家科技奖,在项目最后验收的时候,课题组还特意让我返回母校参与了工作。
        ——不得已的 “离开”,成长中满载恩师祝福
       我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恰逢韦钰老师回国不久筹建课题组,当时选留了4位年轻人加入课题组,其中三位是南工自己的毕业生,我是外校的毕业生。当时韦钰老师已经非常有名,能在她的团队中工作,我感到非常骄傲。那时在中央各大媒体上有很多关于她的报道,她的两个事迹被当时的年轻人广为传颂,一是,她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在国外凭借自己的刻苦努力在不长的时间里完成了博士学位,成为中国电子学第一个女博士;二是,她获得了洪堡奖学金,但是她并没有把这笔奖学金用于自己的生活和在国外的旅游,而是借助这笔奖学金考察了处于科学技术前沿的学校,不仅带回了先进的技术还带回了两台当时国内罕见的苹果计算机,这两台计算机成为了生物科学与医学工程学院的前身当时南京工学院电子所生物医学电子学研究室起家的财产,从此开始了中国生物医学工程里一个新领域的研究和探索。作为年轻人的我,一开始就能跟着这样的前辈学习和工作,我非常珍惜。
       韦钰老师不仅在事业上为我们做出了榜样,而且非常关心年轻人的成长。当时,我遇到了一个现实问题,我的爱人在天津,我们两地分居。韦钰老师了解到情况后,研究室京津两地的出差任务就都留给了我,以便我多回几次家。还建议我留在南京工学院工作,并提出为我的爱人解决工作。我当时非常珍惜自己的工作环境,舍不得离开。正在我思考如何选择的时候,恰好天津大学有一位年轻教师希望回南京工作。我当时的心情还是比较纠结的,并没有特别主动的去推动,而韦钰老师却像家长一样又为我操心,找到天津大学的领导,介绍我的情况,希望学校能够接收我,促成了“对调”。
        就这样,我顺利地调到了天津大学工作,和爱人团聚。但是韦钰老师对我的关心并没有就此停止。在我离开南京工学院的时候,她写了一首诗送给我作为纪念,作为当时筹建生物医学工程及仪器系的课题组的全体老师还在上面签了名。这是我收藏着的最珍贵的纪念物。韦钰老师还给天津大学的领导写了一封长信,介绍我的情况,信中写了我在南京工学院工作的情况和取得的点滴成绩,希望我在天津大学能够发挥所长。我在天津大学工作不久,当初在南京工学院参与的课题负片图像输入装置获得国家成果的认证,课题组还把证书寄给了我。韦老师的信和证书成为了我未来发展的很好的基础,得到了天津大学的认可,不久我就晋升了讲师。
        与韦钰老师一起工作的两年,我从她的身上学到了很多,她对年轻人的爱护和对年轻人未来发展的指导和规划,值得老教师和学术带头人学习。自己工作30余年,一直以韦老师为榜样,在看到年轻人加入团队的时候,就会想起当年的自己和韦老师对自己的帮助,“带队伍”就成为我的重要责任。
        三十而立,生物科学与医学工程学院走过了蹒跚学步的初创时期,迎来了阔步向前的青年时代,当初的生物医学电子学研究室在起步的时候就得到了快速发展,作为曾经参与初创和在这里学习过、工作过、受益过的“年轻人”,今天回忆过往的点点滴滴,深信学院能够在未来的第二个三十年、更多的三十年,创造更加辉煌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