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科研的舞台,我们成长、生活的家园

发布时间: 2014-05-04      访问次数: 808

 

 

实验室——科研的舞台,我们成长、生活的家园

张熙之,徐睿智,董金来,孙剑飞,张宇,顾宁

江苏省生物材料与器件重点实验室依托东南大学,由生物科学与医学工程学院牵头,联合材料、化工、医学等学科领域相关研究人员共同参与组织,于2004年由江苏省科技厅批准立项建设,2008年顺利通过验收,2010年以优秀的成绩通过江苏省科技厅的三年度评估。实验室定位于应用基础及高技术研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生物材料、生物器件、以及生物效应与安全性研究。

回想当年实验室初创,场地的确是第一道难关,最终能选择丁家桥校区的小蓝楼,尽管是医工结合、国家863项目所需以及科技厅对省重点实验室建设的要求,但是真正能获得小蓝楼的改造得以顺利进行,非常不易,困难重重。因为里面有一套老的电话交换机系统,虽然不用,但要移除也是几经周折,期间得到胡凌云书记以及当时校区管委会的谢伟江书记、袁国秋校助以及潘久松等领导的支持。2004年底,位于丁家桥校区的小蓝楼终于迎来了第一次建筑改造,原先陈旧的电话机房,已经年久失修。顾宁课题组正逢国家863计划“磁性纳米材料在肝癌热疗中的技术开发(2004AA302G40)”课题实施之时,根据小蓝楼的局部特征,设计了热疗用的大型磁场发生装置的控制室、电源室、治疗室以及准备间。由于当初房屋的建筑与现在的设计差异较大,小蓝楼在2004年底经历了繁琐的管线改造以及建筑结构的调整。翌年,春暖花开之时,和国电南自合作的大型磁感应热疗设备在实验室进行了安装和调试。经过数月的紧张工作,设备运行成功。随后的测试报告显示,热疗设备的各项技术参数都符合临床治疗所需的要求。

当时参与这项863计划研究的有中大医院放射科主任滕皋军教授和医学院张东生教授,当时滕主任也是省重点实验室的成员,张东生教授担任实验室副主任至今。顾宁教授课题组(包括张宇、马明、徐睿智等)主要负责磁性纳米材料制备和磁感应设备研发,后来南京军区总医院李为苏主任也加入研究,当时是作为顾宁教授的博士后。这是一个典型的医工结合、交叉研究的项目,搞材料的、做设备的、生物医学的、临床医生等通力合作,研究生是主力军,当时热情很高,记得在南京军区总医院的分子医学实验室里做小鼠热疗和解剖实验一直做到大年二十九,热疗效果很明显,大家都很高兴。后来马明的博士论文被评为江苏省优秀博士论文,在Coll. Surf.J. Magn. Magn. Mater.期刊上的两篇文章影响力很大,至今分别被引用389次和269次。在此基础上,徐睿智博士进行了大量的模拟计算以及在大型磁热疗设备上的实验研究,一些实验结果随后公开发表在IEEE等国际学术刊物上。其它的一些重要研究工作,如纳米银放疗增敏、磁性超声微气泡双模态造影、纳米氧化铁磁共振造影剂及其生物安全性研究,也都是在重点实验室这个平台上通过医工结合而不断推进和取得重要进展的。目前实验室已经形成生物医用磁性纳米材料及应用、纳米药物载体及先进剂型、生物医用器件及装备、生物效应与安全性评价四个创新研发平台。同时,重点实验室始终坚持以平台建设来团结更多的老师共同申请大项目,共同研究与合作,除了滕皋军和张东生教授,医学院和公共卫生学院的窦骏、唐萌、刘培党、陈陆馗等多名研究人员以及中大医院的临床医生,都参与到实验室的合作研究中来,他们的一些研究生也都在重点实验室这个平台上开展过研究与合作。多年来,以重点实验室为平台,通过多学科交叉,我们先后承担了国家863项目、973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重大国际合作研究项目、重大科学仪器专项等多项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在这些合作研究中,紧密围绕临床需求,从应用中发现问题,医工结合,并深入到基础研究领域,进而形成创新与核心技术,已经成为重点实验室的重要发展思路。另外,重点实验室在苏州还延伸建立了苏州市生物医用材料与技术重点实验室,更广泛地团结了一些教授,包括省中医院、省口腔医院、中大医院、南航以及我们学校的其他院系的一些教授,共同将我们的基础研究成果向产业化推进。

规划森林,让树木自由成长,Top DownBottom Up相结合形成了重点实验室管理和人才培养的特色。重点实验室成立之初,即非常重视人才培养,并主张管理上学生自治。实验室成立了同学会,主要是自我管理,互相关心帮助,共同进步。随着研究生的增加,同学会在原四牌楼课题组(当时马明同学任会长)的基础上也增加了丁家桥的负责人,当时在实验室初期为徐睿智,历经汪长岭、柏婷婷,现在是陈玲,研究生在实验室管理上贡献了很多智慧、力量,自身也获得不断成长。随着实验室的发展,研究队伍得到扩大,很多老师充实进来,这对于人才培养是一个极大的利好,多学科交叉、基础与应用相结合,为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和创新能力培养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丰富了研究方向,也促进了高水平人才的培养。2010年和2011年,实验室孙剑飞和杨芳博士的学位论文连续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论文,为学校争得了荣誉。实验室已成为本科生SRTP的基地,每年都有大量的本科生进入到实验室中学习、锻炼,为他们将来继续深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从SRTP、到毕业设计、到本硕连读,有的继续硕博连读,许多研究生一路走来,收获颇丰,一些硕士研究生已经能在ACS NanoBiomaterials等高水平期刊上发表文章。实验室成立以来已毕业博士生18人,全部赴国外继续深造或者在国内学术机构从事研究工作。实验室已形成以每周工作会议、每两周的报告会为特色,多导师协同指导的人才培养格局。同时实验室接受了多名跨一级学科的博士后进站开展工作,为丰富实验室研究方向,深化研究内容提供了支撑。我们相信,未来重点实验室必将在人才培养上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取得更大的成绩。

同时,实验室对于人文建设重视支持,不遗余力。导师的豁达开明,浪漫主义体现其中,形成了实验室独特的人文关怀和活跃氛围。日常生活中,课题组对学生们关怀备至。每年有春游秋游,中秋有月饼,端午有粽子。组内有贫困扶持基金,主要来自一些老师和研究生同学的捐赠,这使一些同学无后顾之忧。同学之间互帮互助,和谐融洽,也有数对喜结良缘的,可喜可贺。

文体活动方面,课题组拨出运动经费,提供各种球类及跑步机等运动器材,每周预定羽毛球场地,为同学健身提供便利。开展了硕博篮球赛,龙舟赛,趣味运动会等诸多活动。同学们具有高的运动积极性和极佳的身体素质。每天傍晚在操场都能见到组内同学锻炼的身影。课题组有院系乒乓球赛的冠军,兼职的瑜伽教练,还有CUBA大学生篮球联赛的选手。强健的体魄提升了学习工作的效率,也使实验室变得活力四射。

值得一提的是,实验室开展了很多有特色的活动,且已形成惯例。科研图片竞赛发掘了科研中的美,烹饪大赛让同学们一展厨艺,年终的歌舞晚会就是实验室的春晚,还有年度之星等特有的激励传统。众位老师同学都在发挥创造力和集体智慧,为营造宽松舒适的实验室环境而不懈努力。重点实验室已经不仅是科研的舞台,也成为了我们生活、成长的大家庭,就像实验室小蓝楼里面书写的八个大字“尊重、团结、拼搏、生活”,这是我们永远的写照和信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