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华大基因创新班

发布时间: 2014-04-28      访问次数: 331

 

 

浅谈华大基因创新班

侯勇

非常荣幸能够收到汪丰院长关于系庆征文的邀请,下面想就在大学期间参与华大基因创新班的事情谈一些感想。

首先,联合培养的基本模式是按照“2.5+1.5”模式开展基因组科学人才培养,即学生学业前两年半在学校完成,后一年半在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完成。学校根据学生所属专业本科培养计划和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的专业培养要求,为学生制订个性化的人才培养计划。

基因组科学具有前沿性、学科交叉性,对人才培养体制的要求是不一样的,传统教育体制已经不能满足它对人才的要求。所以,把基因组学的教育重心前移到本科阶段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刚刚进入华大的体系,个人还没能达到怎样的高度。因为一个项目是华大的科学家根据学科发展、目前研究现状做出的设计,学生进入后,是根据个人兴趣、组长挑选而进入不同的项目,由于项目进展速度不同,或者与外面单位合作的有些项目投入比较大,就走得快一些。其实,进入创新班的这些学生,自身素质和个人能力相差不是太大。值得一提的是,如果他们没有创新班这样的平台,没有个性化教育方案的设置,可能也会有不同的成长轨迹。与此同时,我们也分析了学科的特点。与传统学科不同,基因组学具有大工程、大科学性质,像基因组测序平台都是用工业化、产业化的思路去做科学,传统教育体制出来的毕业生进来,很不适应海量数据,受已有东西的束缚很大。另外,基因组科学具有前沿性、学科交叉性,对人才培养体制的要求是不一样的,传统教育体制已经不能满足它对人才的要求。所以,我们想把基因组学的教育重心前移到本科阶段。
    
创新班学生成长最硬的指标是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扎实的英语和计算机基础是前提条件,学习成绩只是一个参考。进入华大以后,我们会与学校的教学计划衔接,为学生安排个性化教学方案,他们的课余时间则主要是在组长的带领下参与项目。现在看来,创新班学生的共性是适应环境很快,思维活跃,能提出自己的想法,工作中都很有激情和责任心。

我们要关注其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一个是我们的教育体制,如果我们能够形成一个提倡“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能够创造一个有利于大学生成长,有利于他们形成创造性思维的环境,将来出现再多的在《自然》等杂志上发表论文的学生都不足为怪了。

第二,在科学研究领域,“英雄出少年”其实并不少见。有科学研究发现,一个人创造力最为旺盛的年龄段是在20岁—30岁之间。日本一项统计表明,在自然科学领域,创造力的顶峰出现在37岁左右,科学发展史上一些比较重大的科研成果都出于研究者37岁之前,20多岁就开始出现并形成。但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不一样,创造力最为旺盛的是在55岁左右。因此,我们在人才的培养上,应该注意到这一点,区别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