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大-南医大合作办学十周年成果汇编】之二 联合办学培养工医结合复合型人才

发布时间: 2014-04-21      访问次数: 74

 

 

联合办学培养工医结合复合型人才

迎接新世纪的挑战

 

东南大学生物科学与医学工程系

    21世纪将是医学与生命科学的新纪元,医学将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态势向前发展。同时,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等结构正在发生重大变革。也将对医疗卫生事业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面向2l世纪,如何改革现行医学教育体制,培养一批医德高尚、基础宽厚、医术精湛、具有较强适应能力和创造意识的新型医学人才,已成为高等医学教育所面临的重大课题。

    我国目前高等医学教育分三个层次,即研究生(博士、硕士)、本科与专科。硕究生教育是大学毕业后培养专门医学科技人才的最高层次,其中,博士研究生教育(23)主要任务是培养少量从事医学科学研究的高级科技人才;硕士研究生教育(3)主要培养从事应用与开发科学研究人才与医学院校的教师。本科(48)主要培养各专业普通医师与药师。其中少数学制较长的重点院校培养目标以提高为主,主要培养医学科研人员与医学院校师资。专科则着重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以普及为主。

    由于1952年开始的参照苏联专业设置模式,受实行“专业教育。专业划分过细的影响,我国现行高等医学、药学院校设置类型结构比较单一。绝大多数为独立设置的单科制医药院校。据1986年的统计数据:118所医药院校中,中、西医院校67所、中医院校24所、药学院2所、医专22所、综合大学医学院()3所。尽管如此的设置类型便于按医学院校特点加以管理,可集中力量,大量招生等,但许多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1)与现代科学技术综合网络化发展趋势不相适应。不利于医学与其他自然科学,工程技术之间的联系与广泛协作;(2)不利于加强医学生的现代化自然科学基础教育,培养自然科学基础、技术基础雄厚的优秀科技人才;(3)不利于丰富学生社会人文科学知识,活跃学生科学思维,培养知识广博型的创造性人才;(4)不利于边缘学科的发展;(5)不利于分散设置、合理分布、扩大学生的实践范围和机会;等等。

    为使这种状况得到改观,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学校设置类型不宜强求划一。应目地、国情制宜,多样化。即可独立设置(改变现行设置已很困难),也可在新建院校时试办一些附属于综合大学的医学院,也可尝试医学院(医科大学)与综合大学的瑁;合办学。尤其是在我国目前经济条件不允许大规模扩大教育规模建设新院校无限度扩大办学规模的前提下,强调医学院校与综合大学的联合办学便成为当务之急。

    一、通过校际联合,培养工医结合复合型人才

    我们一般认为医学的基础是自然科学,包括物理学,化学(又分为有机、无机、生物化学等),生物学等等是医学的基础。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工程技术科学在医学中占有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这不仅表现在大量先进的科学诊断与治疗仪器设备人I材料等在医学工作中发挥愈来愈大的作用,还体现在许多工程化方法,在I程技术领域中惯用的解决问题的方式也被大量地引入到医学的诊治以及预防疾病的工作中来了。例如,借助先进的计算机系统可大量地采集数据,形成医学专家数据库系统,更加客观地为医生的诊断工作提供依据。再比如,生物材料、电子学与细胞培养、细胞融合等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将来很可能制出较活体器官机能更好的人工器官来。由此可见,工程技术知识或能力的培养在高级医学人才的学力结构中也在逐渐占据重要的地位。

    工医两大学科各自的难度和其间的跨度很大。如何在现有基础上,积极探索出培养工医兼长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的路子,已迫切需要我们作出回答。东南大学、南京医科大学在全国创办的唯一的七年制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医学双学位班,是在这条探索路上迈出的第一步,我们进行探索的目标很明确,即通过校际间的联合办学,培养出的人才主要能以工程方面的知识技能为其一种为重要的医学应用的背景能具有多角度思维能力,并具有一定新思路,能在医学临床及科研领域内从事高水平的工作;其次,也可以医学方面的功底作为在工程技术领域内工作的后盾,能创造性地从事医疗仪器设备软硬件的研制和开发,以及从事相关的教学工作,这同样也是医学事业发展所必需的。

    该学位班的课程安排采取七年一贯制。除基础课外,工程方面以信息与通讯学科的本科生主干课程设置。包括电子技术、计算机(软、硬件)技术、计算机在  生物医学中的应用、生物医学传感技术及传感器、生物医学仪器、生物医学信息处理、医学成像原理与技术、医学图像处理,计算机图形学等等。医学方面有解剖、组胚、生理、生化、病理、药理、微生物、诊断学、内外科学等包括全部临床医学本科的课程(除中医学外)和临床实习。为方便,可将七年粗略划分为两个阶段。在前四年第一阶段中,全部完成工科学位要求的26002800学时的学习任务,由于数学、化学、政治、外语(部分)等完全满足医学教育的基础课程要求,同时,在这一阶段中还完成人体解剖学,组胚学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任务,实际上这一阶段可覆盖医学教育所需的16001700学时的学习量。在后三年第二阶段进行约2000学时的医学课程学习,并且完成一年的左右临床实习。

    通过两校共同努力,我们已在探索培养工医结合复合型高级人才方面走出了路子,作出了一些成绩。尽管如此,我们仍有必要重新来看一看进行这种探索的必要性,以为我们进一步推广这一教育研究的结果奠定基础。

    二、培养工医结合的复合型人才,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社会的发展,要求医学的进步必须与之相适应。高科技与新医学的结合,使人们能够从宏观到微观、静态到动态、定性到定量地去探索生命现象的本质和规律。从而对健康的概念有了进一步认识,即健康是身体的、精神的、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的完好状态,不再是没有疾病和衰弱现象,并越来越注意到社会因素在生理、心理过程中对健康和疾病的影响,而这些都向高等医学教育提出了挑战。

    1.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要求医学生基础学力结构亟待重建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将大大促进医学科技的发展。分子生物学将成为医学的带头学科,基础医学将普遍进入分子水平,从根本上阐明人体的结构和功能,阐明疾病与疗效的机制。预防医学将在分子生物学和生物技术引导下,产生多种高效安全的疫苗以及新的预防药物。根据基因图谱分析及其他先进方法预测疾病将为疾病的预防开创新纪元。临床医学将充分应用高科技成果进行诊治,已不断涌现出新的诊疗方法及仪器,如在诊断方面超声、CTMRI等。影像诊断及生物技术检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大大提高,无创或低创的直视检查更为精确与精细,各种光纤内窥镜如支纤镜、胃镜、喉镜、纤维结肠镜、腹腔镜等的应用为病人减轻了痛苦,并且大大地提高了对疾病的诊断率;计算机人工智能分析系统被广泛应用于疾病的综合诊断。在治疗方面,药物及生物技术制品、内窥镜及各种介入治疗手段、显微外科的普遍应用,生物和非生物取代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被用于治疗。可以预见,在2l世纪,依靠高科技的发展,目前危害人类的一些疾病将从病因、病理到预防诊断与治疗,都有深刻的改变。

    医学科学的这种发展趋势必然对医学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而我们现行教育体制下培养出的医学生的学力结构却很难之与相适应。所谓学力是个内涵十分丰富的概念,包括我们常说的“知识”和“技能”,以及布卢姆(BloomBS)教育目标分类学所谓“认知”、“情感”、“精神运动”三领域。学力便是这些领域或要素的概括。同时,学力也并非这些领域的简单集合,而是“相互作用着的诸种成份的综合体”(Bertalanffy《一般系统论》),是各要素之间关系的组合,具有一定的结构;而这些要素只能在整体的学力中才能得到它的意义,学力是知识体系,更是能够获取所需知识结构的能力。学力不是静态的模式,而是发展的动态的结构,具有一定的层序,大体上可分为学力基础,基础学力、专业学力、发展性学力等若干递进的层次。

    目前医学生的学力结构不甚理想,学生掌握的知识种类少,相关或相近学科知识严重缺乏,在其主体更加深入地研究专业问题时,必然受到自身知识结构的限制,表现为知识面狭窄,思路灵活性差。对新技术、新知识的同化能力差、反应慢,因而难于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21世纪医生的学力结构应是发展型的,即知识容量大、种类多,不仅包含了宽厚的自然科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知识,还应包含适应医学模式转变和科学技术发展需要的相关学科知识。例如,一定的工程技术技能(如计算机知识与能力)、社会科学、行为科学、信息科学、人文科学等。在这种知识结构中,医学知识与其相关的各门知识形成多维结构、交叉并存,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相互促进,使其主体在认识客观事物时能站在一个新高度,全面、深刻地认识事物。

    2.医学模式的进一步转变呼唤培养新型高级医学专门人才

    “医学模式”是人类与健康对疾病等医学观念的总体概括。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的人口的不断老化以及疾病谱、死亡谱等的改变,医学模式将进一步由“生物医学模式”转移到“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即人们对疾病的认识不仅仅从生物致病因素上考虑,而是将健康、疾病置于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这样的背景下进行综合考虑,强调医学的社会性,动员全社会,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增进健康。医学模式的转变使得人们的健康观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健康不再是指没有疾病和虚弱,还应当包括健全的身心状态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医学的含义也逐步扩展为预防、诊疗、康复、保健四位一体的大医学观、大卫生观。人们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也不仅局限于求医问药,而是进一步由医院内+心理服务,由治疗一预防服务,由提供诊疗手段的技术一帮助人们提高生活质量的社会服务。

    新世纪对医生的要求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而是“优秀的卫生工作管理人才,病人和社区的代言人,出色的交际家,有创见的思想家,信息专家,掌握社会科学和行为科学知识并能终身学习的学者”。(1993年世界教育高峰会议公报)。如此高的标准必然要求医学生成为一种以医学知识见长,同时兼具有两门学科以上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例如人文科学与医学相复合,社会科学与医学相复合工学与医学的复合,等等。工程技术知识与能力的学习培养,将有利于学生培养逻辑思维的能力,同时对大量新技术的学习掌握也必将极大地开阔学生的视野,有益于在医学领域工作中形成新的想法。工医结合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必然成为培养适应时代所要求的新型医学人才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工医结合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符合高级医学人才培养的内在规律

    科学史学科奠基者萨顿说过:“科学方法从根本上讲是分析性的,而艺术方法则是综合的、直观的”“医学一旦得到应用,就成为一种艺术”(《科学的生命》)。因此,医学生的理想培养模式也应是“分析一综合”式的,要求学生不仅要有较强的逻辑抽象性,而且要有较强的直观形象性,以及辩证思维能力,兼有科学家与艺术家之才。显然,综合形象是必须建立在坚实的逻辑推理之上,而逻辑抽象的最终目标仍是达到对主体对象的综合与直观形象。

    从医学人才的培养方式看,以无机一有机一生物一人体一社会为线索的认识过程符合历史的发展过程,也适合于认识的内在规律。以有选择的工程技术学科(如信息学科)为龙头加强学生的数理基础学习,强化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随后续之以医学知识的深入学习,医学技能的掌握,培养直观形象的能力,综合辩证的能力无疑是一种非常理想、有效的培养医学高级专门人才的途径。

    从医学人才的年龄结构上看,3035岁以后往往成为优秀人才最具贡献能力的时期,这说明医学人才的培育期较长。他们需要坚实的自然科学基础,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在此之上的综合过程,经验的积累,技能的熟练,心得体会()的培育。这同样需结合两种能力而进行,“分析一综合一分析”能力成为他们必备的素质。

    四、工医结合型人才的培养是适合我国国情的选择

    我国的经济基础还很薄弱,各地的发展还很不均衡,这要求高等教育一方面早出人才,出好人才;另一方面需要各种类型,各种层次的人才。培养工医结合复合型人才的着眼点在于提供高级医学临床与科研专门人才的预备人才。由于这类人才在两大极不相同的学科内都打下了的坚实的基础,同时又具有融汇两种不同思维方式的思想与能力,必将在其今后的医学工作中发挥出巨大的潜力。

    有一点需要强调的是,由于医学人才的培育过程较长,许多临床经验的积累 往往是在其走上工作岗位后很长时间内形成的,这也同样适用于上述工医结合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应该大胆地将他们放到临床上使用,鼓励他们去从事临床工作,这些对他们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同时,我们目前也认识到培养全科医生的重要性,在这些学生中选择一些人,鉴于他们的基础,加之随后的主观努力,尽量全面地积累诊疗技能,是可以担当全科医生的重任的。

    西方许多发达国家培养医生的途径,往往对能成为医学生而言,其必须取第一个学位后方能申请学医。尽管成为医学博士,但取得行医资格仍需要很多时间与努力,从而也使得医生具有极高的地位。在我国现行情况上,如前所述,医学生培养主要靠单科医学院校,综合型大学培养的极少。新建学校往往受到各种因素限制而很困难,通过医学院校与综合型大学联合办学培养医学生则成为理想的选择之一。此外,按照我们目前实行的工医七年一贯制培养模式,同时也兼顾到以尽量短的时间,完成相应于国外相当长的学习时间的学习任务,并实行复合型医学人才的培养。

    五、工医结合型人才培养的推广可行性

    高等教育横向联合,是各国高等教育的共同趋势。我国自进入90年代以来,高等学校由原来与社会的横向联合,逐步发展并建立起校际间的合作与联合办学,并形成了新的办学模式和格局。这些办学模式与格局,将对提高教学质量,培养新型人才,提高办学效益产生积极的影响。特别是《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颁布,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指出了方向,为联合办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就我国国情而言,我们属于发展中国家,是在经济还不发达的条件下办教育,教育投资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目前从世界各国看,发达国家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6%,亚洲接近5%,我国却在3.3%上下。学校一方面资金不足,另一方面过去普遍追求小而全的办学模式,使有限的资金不能充分发挥其效益。对发展工医结合复合型人才的教育而言,校际联合办学的模式是十分有效的途径之一。通过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发展与提高,两校或更多一些的学校联合起来,组成培养上类人才的联合体,不仅必要,也是大势趋。

    就工医结合人才的需求来看,此类人才可以工程技术方面的知识与技能为一种背景,将其与医学知识结构融合,带着一定的新思路从事临床诊治及医学领域的研究,或者以医学方面的功底为后盾,创造性地从事医疗仪器设备、软硬件的研制和开发,与生命科学相关的科研,以及相关的教学工作。双单位班的佼佼者可进一步向博士方向培养,作为更高级人才培养的预备者。仅以医疗仪器的竞争看对此类人才的需求。我国是超过12亿人口的大国,据统计,全国县级医院达13348座,医疗单位达7万多个,而电子医疗仪器的普及率不到25%,大型设备仅3.5%,远远达不到发达国家的90%以上,大型设备60%以上的水平。最近,据机电部一项调查统计,我国每年向国外进口医疗仪器达1.2亿美元,有时多达10亿美元。在发达国家医院里工程与医务人员比例大体是1:3,这还不包括医务人员中相当多的人以工程技术知识技能为背景。可见,在我国、对既懂工又懂医的复合型人才是迫切需要的。   

    我们目前每年的毕业生仅十几人到二十几人,与社会的需求相比,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因此,通过联合办学,大力加强对工医结合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是我们义不容辞的光荣使命,并将这一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推广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