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三十载,沉淀了永恒的记忆

发布时间: 2014-04-14      访问次数: 161

风雨三十载,沉淀了永恒的记忆

 

陆祖宏 卢建宇

 

光阴流转,岁月悠长。2014年我们迎来了东南大学生物科学与医学工程学院建系三十周年。
    记忆定格在1984年的那个时刻。韦钰老师创立了生物医学工程系,成为当时南京工学院的第11个系。记得在礼东一楼超声实验室(现为春晖堂)的过道上曾举行过简朴但庄重的系成立仪式。老师和研究生围坐在用课桌排成、上面覆盖了仪器绒布的长条桌边。虽然会议程序惭显模糊,但韦老师回顾生医系创立的过程却依然历历在目。一切只是从一张办公桌、一间办公室开始;从电子学研究所内的一个研究组,发展成为研究所,到成立生物医学工程系。生医系在艰辛中起步,在争议中成长,留下了很多励志的故事,成为生医人奋发上进的精神财富。
    1984年韦老师开始招收博士生。卢建宇、陆祖宏成为生医系的首批博士研究生,分别从事医学超声成像和分子电子学方向的研究。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我们深深感受到当时系里的国际化氛围。系里经常有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的国际大牌教授来访,如美国的冯焕和Glen Wade教授,英国的Pethig教授等,介绍最新的国际前沿发展动态。Pethig、冯焕和Glen Wade等教授还在系里进行了数周的讲学。
    系里还安排我们博士生全程接待和陪同这些专家。例如由卢建宇负责到北京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为冯焕教授办理来华讲学相关事宜和接他到南京;独自一人陪同Glen Wade教授夫妇游览杭州、苏州等地,为他们安排吃住行。陆祖宏负责接待英国Pethig教授。这些看似简单的外事接待机会对培养学生的国际交流能力,与国外专家建立紧密的学术联系起了重要的作用。1986年陆祖宏被派往英国Pethig教授的实验室进行了一年的博士生联合培养。1988年Pethig教授特地从英国来南京,参加陆祖宏的博士论文答辩会。
    生医系的老师非常关注国际学科发展动态。记得在1984年左右,每个月都会收到一批国际生物医学工程领域最新情报资料的摘要,其中还包含了美国商务部的PB报告和国防部的AD报告,有的可直接在南京图书馆查阅到资料全文的微缩胶片。关于“生物芯片”最初的信息就是从AD报告中获得的。
    生医系的年轻老师和研究生十分重视组织学术活动,主动开展学术研讨,温建勇、杨军辉等发起青年学术沙龙,编印刊名为“生命”的期刊,大家都踊跃写稿。卢建宇还带领少年班本科学生顾忠泽和郑刚尝试医疗专家系统的研究。系里提供经费鼓励大家申请参加国际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的学生会员。卢建宇参加了1986年在武汉召开的全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术年会并获得论文二等奖,在1987年生医系主办了第二届全国青年生物医学工程学术大会,卢建宇的论文获一等奖、陆祖宏的论文获二等奖。
    1988年在韦老师的精心培养下,卢建宇、陆祖宏先后通过论文答辩,成为生医系培养出来的第一批获得博士学位的研究生,毕业后直接留校当教师。卢建宇后到美国梅奥医学院(Mayo Medical School, Rochester, Minnesota, USA)进行博士后研究。
    三十年春去秋来,伴随着生医系成长,我们从懵懂的青年学子到如今的学术中坚。生医系给予我们学术之严谨、挑战之勇气、国际之视野。在这里,曾激荡过攀登科研高峰的誓言,放飞过摘取科学明珠的梦想。在实验室中熬过或成功或失败的日日夜夜,沉淀了我们永恒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