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又绿江南岸,不谙喧嚣度生医

发布时间: 2014-04-08      访问次数: 121

春风又绿江南岸,不谙喧嚣度生医

杨国斌

 

建筑、无线电几乎是东南的代名词,她们历史悠久、硕果累累,人才辈出,在过去的几十年中,长期把握着东南的话语权,维持着特权地位,其它院系一直难以撼动她们的强势地位。今天,她们明显的感觉到追赶者的来势汹汹,交通、生医的崛起成为东南今日亮丽的风景。和交通的火箭般提升不同,生医如春雨般随风潜入,历时20载完成了从默默无闻到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蜕变。

莫道东南“生音”少,送春风和煦,恬静淡然。生医的师长们大多属于一门心思搞研究的谦谦君子,他们专心于自己的研究,很少热衷于校园政治。久之,生医系形成了一股浓浓的书香之气。这种氛围熏陶出的学生也如师长们一般谦逊、温婉。不入生医,是不了解生医人的精彩与惆怅的。斑斓的生医生活,飞扬的生医诱惑,奇特的生医故事,跳跃的生医节奏,融成了如歌的生医往事。

20世纪80年代,韦钰老师只身赴德求学,她几年的德国蛰伏经历从某种意义上成就了今日的生医。很难想象草创生物医学工程研究小组之初,六位前辈是如何克服重重困难,艰苦创业的。经过80年代初短暂的孕育阶段,生医系于19849月在东南大学诞生了,自此拉开了生医人追求卓越、不断超越自我的历史序幕。

最初的生医显示了一些与众不同的品味,与全国一些重要高校选择医学仪器作为生医发展方向不同,东南的生医选择了生物医学成像技术、图像处理技术、视觉仿生三个当时较为新颖的领域作为我们生医突围的重点。加之当年生医初创的虎虎生风与兼包并容的博大胸怀,在韦老师身边迅速聚集了一批优秀的年轻人,他们为生医系的发展拼搏奋斗,为生医今日的辉煌贡献了巨大的力量。

随着南工到东南的历史变革时期的到来,生医系迎来了大发展时期,生医人不断的探索生医系教学的发展模式,调整科研的发展方向,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分子与生物分子电子学与生物医学信息处理的快速发展迎来了生医的春天。分子电子学影像科学与技术医学电子学三个学科的鼎足而立确定了生医系在东南以及在国内的优势地位。

伴着新世纪的到来,生医人再次踏上了创业之路,生物信息技术、生物医学材料、生物与医学纳米技术、学习科学、医学图像与医学电子学的重新整合为生医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我们期待着几个学科相互支撑,相互促进,推动生医成为耀眼的明星。

生医在东南应该属于比较前卫的院系了,生医的多数研究领域属于国际上比较时髦,比较热闹的方向。这个学科日新月异,不断深入地认识生物医学工程这个学科,认识生物医学工程学的特点,对生医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为我们调整学科设置提供了重要的依据。生物医学工程学是典型的交叉、结合、融合性的边缘学科,因此它从诞生之时就不同于其他传统学科,生物医学工程学是多学科、大跨度的综合性应用学科,可以说,有多少理工科分支,就会有多少生物医学工程的领域,这种多学科的交叉融合涉及到几乎所有的理工学科和所有的生物学与医学分支,但是没有哪一个学者、哪一个学校(研究所)可以涉足其全部。

东南的生医正是有效地利用了本校电子方面的强大实力,从医学电子起家,逐步走向多学科发展的道路。目前生医系共有五个二级学科,如果我们对这几个学科进行分类,可以发现,这些学科大致可以分成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两类,生物信息技术、生物医学材料、生物与医学纳米技术、学习科学偏向于基础研究多一些,这些学科更多的关注人体系统各种调节、控制现象的机理,新型材料的研制,以及揭示人体大脑的机理等方面。医学图像与医学电子学则是比较典型的应用研究,这些学科主要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具体解决基础与临床医学工程上提出的课题。

从前几年生医的学科发展来看,多学科之间合作的项目少之又少,部分学科主要靠单兵作战,有些科研工作甚至带有个人作坊式的特点,即使学科间的资源共享依然是个不大不小的问题,生医系学科发展陷入了尴尬的境界。因为,在当今学科发展中,不成学科体系,孤零零的,缺少规模,缺少支援的学科,是很难发展起来。如今的学科调整,五个二级学科的设立,至少为改革过去的种种弊病迈出了第一步,将分散的力量汇集成一股合力。这样的学科优化至少为我们勾勒出一幅看上去很美的蓝图,我们期待中生医系走上学科间相互合作、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相互竞争的良性发展之路。  

    从学科重新划分到真正的学科成型,这中间还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学科带头人对于一个学科的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我们要选择什么样的学科带头人,这是很值得谈论的问题。我以为,学科带头人首先应该热爱自己的事业,热爱我们的生医系并且拥有良好的道德品质,这样的带头人才能全身心的投入工作中去。学科带头人还要学术精深,视野开阔,有战略眼光,因为一旦成为学科带头人他就会掌握这个学科的全部资源,只有具备这些优点才有可能合理的利用资源,合理的分配尚属短缺的资金。

推动学科发展就是要让学科内的全部工作者发挥其全部才智,攀登科研高峰。这样就从客观要求学科带头人有组织能力,谦虚大度,善于接纳意见,积极进取,善于鼓舞别人,能够人尽其才。具备了这些性格特征才能挑起学科带头人的重担,否则学问再高也只能自己取得重要成绩,无法促进整个学科的进步,无法解决学科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东南的生医脱胎于电子,起步于生物医学电子学与仪器领域,经过20年的发展,今天的生医早已从生物医学电子学延伸至医学影像、生物信息学、生物材料、纳米材料、脑科学、基因芯片,医学电子等多个领域。如今生医各个科学所需的知识基础已经不尽相同,可是目前本科生的课程设置仍然停留在电子、计算机、信息技术与医学相结合的层面上。即使有少量的普通生物学、解剖学等,这些课程也只是从不同学科中各抽一点拼凑起来,未能将这些各分散的部分加以综合统—,使其成为一个系统。学生的知识非常庞杂,那一方面都涉及一些,都谈不上系统。

这样的课程设置,一方面是我们生医发展二十年的经验,一方面也是为就业市场所困,学生来念书,当然要走出去就业的。目前的课程设置与目前的就业环境具有很大的关系,生物医学工程领域中只有医学仪器、图像处理等领域的产业具有一定的规模,可能提供一些工作岗位,学生必然要多学一些电子、计算机,信息方面的课程,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到医学仪器与影像这样的领域去,学生也才有可能转到相关的电子、信息,计算机等领域就业。可是市场并没有完全认可我们这种课程设计,本科生的就业依然不容乐观,这里当然也有市场大环境的问题,但主要可能还是专业本身面临的困惑。同时目前的课程设置对于学生深造的专业选择也造成了一些问题,影像方面人满为患,分子那边门可罗雀。

这应该引起生医领导人的注意,在这个问题上,生医需要变革。我们生医人是有改革的勇气与能力的。从十多年前双学位的教学尝试到如今的七年本硕连读,都显示我们生医人务实态度与革新能力。今天我们需要彻底调整本科的专业方向,改革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来解决这些尴尬的问题。教学为科研服务,我们今天应该根据目前本系研究方向的不同设置本科专业,本科专业根据学科的状况依然可以分成生物信息技术、生物医学材料、生物与医学纳米技术、学习科学、医学图像与医学电子学这五个专业。考虑到各个学科的特点不同,联系今天的就业形势,影像与医学电子学招生规模可以略大一些,并设置本科专业,生物信息技术、生物医学材料、生物与医学纳米技术、学习科学等几个方向完全可以不设本科专业,从进校便本硕连读,甚至从本科到博士一念到底。

大刀阔斧的改革专业设置之后,这样可以根据专业的特点重新设置本科课程与研究生课程,学生的知识的精深程度可以暂时解决,各个方向也可以找到比较合适的学生,本科生进入实验室进行科学研究可以更从容的解决。这样设置,也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就业渠道。

人们谈到生医系,多是谈论我系强大的科研实力,对于教学方面的成绩多半印象不那么深刻。建设一流的院系,科研强大固然令人欣喜,如果科研强大到让人们忘记了教学的存在,也不能算是幸事。教学在今天的学科建设中一般也只能居于第二位,这还是符合现在的教育要求的,但是我们还是希望这个第二位与科研水平的差距缩小一些。高水平的科研可以为高质量的教学提供良好的条件,高质量的教学当然也可以促进高水平的科研。

目前我系的部分教师对于教学兴趣不大,究其原因,可能教师们的科研工作工作过于繁重,或者他们的兴趣在于科学研究,或者是教学对于他们而言已经没有多大的益处。从我系上课的情况来看,担任教学任务的教师们,直接从系里拿到的教学补助是相当少的。这个补助对于著名学者们意义不大,但对于刚刚工作的年轻教师则有很大的吸引力。在物质上没有得到满足的情况下,加钱就是最有效的促进工作的方法。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考虑加大教学方面的投入,提高上课的课时补贴,从物质上加大教师们的教学兴趣。另外,本系目前开设的部分课程需要外系为我们开设,提高后的教学补贴也应该惠及这些外系教师。这样才能解决目前我们遇到的一些关于外系教师开课的问题,提高他们为生医系上课的兴趣。

同时,我们应该鼓励我系著名学者多承担一些教学任务。从某种意义上讲,优秀的学生是一些名师们熏出来,而且著名学者们对于知识的理解可能比一般教师要深入的多,能够聆听到名师们教诲,很可能从根本上改变一些学生的人生选择与工作兴趣。古人就是用火炬象征学问的传递,我们希望今天学者们通过与学生们的智慧碰击来传递自己的知识。

 

在我系20周年来临之际,我们真诚的希望,生医人能够再创辉煌,勇攀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