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档】在生物科学与医学工程系成立20周年庆典大会上的讲话

发布时间: 2014-04-08      访问次数: 82

在生物科学与医学工程系成立20周年庆典大会上的讲话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各位系友、朋友们、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深情相拥的日子,我们东南大学生物科学与医学工程系迎来了建系20周年华诞!这是生医人深情回顾的时刻,这是生医人展望未来的时刻。此时此刻,你们拔冗而来,让生医系20周年庆典濯濯(zhuó zhuó)生辉。让我们用最热烈的掌声向前来参加庆典的各位领导、嘉宾和朋友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和最诚挚的感谢!向全系师生员工以及校友们致以最真诚的敬意和最良好的祝愿!  

我们有幸与生医系共度20周年华诞,发展到今日,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已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已成为我国生医领域高级人才培养中心和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与开发的重要基地。生医系的20年,是人才辈出,硕果累累的20年,是自强不息、艰苦创业、开拓进取、勇攀高峰的20年。是东南这片沃土滋养了我们,是东南止于至善的文化底蕴培养了我们,是东南甲于江左的强大实力,助我们生医系成为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的学科。东南生医20年的奋斗历程,也是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发展的一个缩影。

20世纪80年代,韦钰老师只身赴德求学,她几年的德国蛰伏经历从某种意义上成就了今日的生医系。当年生物医学工程研究小组克服重重困难,艰苦创业。经过80年代初短暂的孕育阶段,生医系于19849月在南京工学院诞生了,自此拉开了生医人追求卓越、不断超越自我的历史序幕。最初的生医系显示了与众不同的品味,与全国一些高校选择医学仪器作为生医发展方向不同,东南的生医系选择了生物医学成像技术、图像处理技术、视觉仿生三个当时较为新颖的领域作为我们生医系突围的重点。加之当年生医初创的虎虎生风与兼包并容的博大胸怀,在韦老师身边迅速聚集了一批优秀的年轻人,他们为生医系的发展拼搏奋斗,为生医系今日的成就贡献了青春和力量。 

随着南工到东南的历史变革时期的到来,生医系迎来了大发展时期,不断探索生医系教学的发展模式,调整科研的发展方向,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分子与生物分子电子学与生物医学信息处理的快速发展迎来了生医系的春天。“分子电子学”、“影像科学与技术”、“医学电子学”三个学科的鼎足而立确定了生医系在东南大学以及在国内的优势地位。伴着新世纪的到来,生医人再次踏上了创业之路,生物信息技术、生物医学材料、生物与医学纳米技术、学习科学、医学图像与医学电子学的重新整合为生医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我们期待着几个学科相互支撑,相互交叉,提升本学科整体水平,赶超国际先进水平。在生医人的理念中,融入了生医人的一种对事业的追求,对创业的勇敢以及认定目标,不畏艰难的创业勇气。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开拓进取的生医人将切住时代的脉搏,在科技大潮中劈波斩浪,唱出时代最响亮的歌!

这是一片沐浴拼搏精神的热土,20年来生医人在东南精神熏陶下形成了自己的传统和品质,20年来生医人是止于至善这一校训的忠实实践者,坚持爱国、奉献、敬业、自强,将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紧密地联系起来,为实现理想而奋斗不止;不尚空谈,吃苦耐劳,勇于实践,不断创新;弘扬团队精神、实干精神和科学精神;始终坚持全面发展。这是一片孕育科学理性的热土,20年来,生医系从草创的医学电子学到今天的五大学科的交叉发展,互相促进,互相融合。这是一片开放的热土,20年来,国际院校合作交流不断,生医系的每一步发展都见证生医人的博大胸襟。

光阴荏苒,岁月沧桑。过去的20年,给我们留下了历史的芳香。在悠悠的20年中,东南生医人创造了自身的辉煌,我们深知,雄鹰并非天生就拥有广袤无边的天空而能搏击长空,没有东大的这片沃土,没有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没有海内外系友的深切关注,就没有今天生医系的华彩乐章。在这里,请允许我向所有为东南大学生物科学与医学工程系的发展给予了关心、倾注了心血、奉献了才华的人们致以最诚挚的敬意和最衷心的感谢。

今日的生医系,科研实力不断增强,学术水平与整体实力居于国内领先水平。韦钰院士,陆祖宏教授,罗立民教授,在各自领域内的卓越成绩为生医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吴健雄实验室是目前国内唯一完成“高密度基因芯片及其MEMS技术”芯片设计和制备的单位;流动亚相法LB膜技术及装置,高分辨率超薄有序抗蚀层及其刻蚀技术研究都成为生物医学工程方面的里程碑。我系研制的旋转式伽玛刀计划系统为国际上首创;近五年来,我系承担国家级、省部级、国际合作和横向合作等项目64项,项目总经费4000余万元,其中国家基础研究计划(973)课题1项,国家高技术发展计划(863)项目8项,国家重点攻关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5项,省部级重大项目7项。这些生物医学工程的前沿课题,体现了该学科的研究方向和目标。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7项,鉴定成果5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5项,完成技术转让11项,“计算机三维放射治疗计划系统”完成了实用化和商品化。发表论文650篇,其中被SCI等收录298篇。出版专著3部。2001年本学科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多次被评为“优秀省重点学科”。吴健雄实验室被评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以陆祖宏教授为首的青年科学家群体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资助。2003年,在“生物医学工程”一级学科范围内成功申报自主设置学习科学、生物信息技术、医学图像与医学电子学、生物与医学纳米技术、生物医学材料等五个二级学科、专业。2003年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被评为品牌专业。2003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10 项,新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1份,国家863重大项目一个,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9份,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1 份,抗非典东南大学预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1份,申报江苏省优秀科技论文一份,征集南京市科技处优秀论文2份;发表科技论文100余篇等。科研经费逐年递增,2003年到款科研经费2000多万,多年来,本系人均科研效益率始终位居东南大学第一位。

生医系的师资队伍建设堪称国内一流。我系已建成一支以优秀中青年博士为主的学科梯队,近三分之二的教师具有博士学位,该梯队被评为江苏省“青蓝工程”省级优秀学科梯队。这支队伍中的杰出代表有我国第一位电子学女博士韦钰院士,“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陆祖宏教授、罗立民教授和顾忠泽教授。现有博士生导师 14 名,教授18 名,副教授 14 名,硕士生导师25名,教育部跨世纪人才2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名。这是一支生机勃勃、富有创新精神和实干能力的队伍,其特点是学位层次高、理论基础扎实、学术思想活跃、多学科交叉,大部分教师均有在国(境)外从事研究工作的经历。他们是科研战线的骨干、生力军,是教书育人的行家里手,他们既承担着大量的科研项目,又担负着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学任务, 通过教学、实验、科研实践等多个环节培养高水平人才。如今,当年的创业者韦钰院士虽然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了,但是又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带领着又一批年轻人冲向新的制高点;当年的年轻人已经羽翼丰满,虽增添了几缕白发,但是他们已经成为生命科学领域里的佼佼者,成了学科的带头人。从国内外回来的一批批学者,给生医系注入了新的活力,他们一样爱事业,一样爱东大,拼搏进取,为生医系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20年生医,前浪后浪;20年风雨,百折不挠。20年风雨历程,20年生医丰碑。在科学研究方面,我系始终坚持科研与工程实践相结合的优良传统,重视生命科学前沿的基础理论研究,重视关键技术创新,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20年耕耘奉献,20年桃李芬芳。作为东南大学较有实力的工科院系之一,我们始终以人才培养为本,以培养“高素质、高层次、多样化、创造性”人才为目标,始终坚持教育与科研并重,教育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寓教育于教学、科研和生产以及三者紧密结合的实践之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注重培养学生扎实的基础、高尚的人品和艰苦创业的精神。20年来,我系紧密结合国家生命科学学科迅速发展的需要,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三方面锐意改革,与时俱进,形成了完整的、由本科生到研究生教育的、有较高水平和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我系培养的优秀毕业生遍布祖国大江南北,活跃在各条战线上,许多人已成长为学术骨干、兴业英才。众多校友们的突出业绩已经在生命科学的宏伟历史画卷中铭刻出一幅幅永存的画面,他们的累累硕果已经铸成祖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进程中一块块坚固的基石,他们向祖国和母校递交了一份份成绩优异的答卷,我们为此感到由衷的骄傲和自豪!

目前,生医系对外交流与国际合作更为频繁,来系讲学,进行学术访问交流的专家、外宾每年约有20余人(批)次,短期出国高访、进修、出席国际会议每年10余人次,东南生医系与数所大学和研究机构签订了合作协议;包括莱恩,沙巴克等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内的国际著名学者100余人,次来校讲学访问。

回首往日,光荣而辉煌。展望未来,时代赋予我们机遇与挑战。当前,生命科学进入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期,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已把生命科学作为21世纪首要发展的关键技术之一。同样,国内也开始兴起生命发展的高潮,这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大好时机。我们将以20年系庆为契机,以发展中国的生命科学事业为己任,加倍努力工作,与时俱进,再铸事业辉煌。我们要适应全球化的挑战,以开放的精神和胸怀,继续坚定不移地走国际化的发展道路,使东南大学生物科学与医学工程系成为国际学术交往与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和窗口!

回顾过去,二十载辛勤耕耘创辉煌,东南精神源远流长;展望未来,新世纪再接再励争一流,生命科学事业继往开来。我们愿意以二十周年系庆为契机,加强与广大校友和海内外朋友的交流和广泛合作,争取社会各界的关心和大力支持。我们需要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把握现状和差距,明确目标和要求,虚心学习和借鉴,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发扬传统,开拓创新,描绘好生医系未来发展的蓝图,在争创世界一流的历史进程中迎接生医系更加美好的明天。

我们要继续调整学科总体布局,优化学科结构、促进各学科之间的综合与交叉,构建学科创新体系,采用学科群、学科特区等形式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在国际上具有重要影响和较强竞争力的学科!发展新专业,形成新的生长点;加快生物医学工程理论和技术的发展,加强与生物、医学相关领域的交叉融合,力争在医学影像和精确诊治、生物芯片及纳米生物医学方向取得突破性的研究成果,并形成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拳头产品。争创国家重点实验室,增创一个省级重点实验室。

我们要进一步深化人事制度的改革,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东南大学及其前身素有广延名师的传统,我们将致力于营造有利于创造性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的力度,筑起人才高地!

我们要以学生为中心,继续完善宽基础、文理通融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大力提高人才培养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我们要发扬基础研究的优势和传统,开拓应用研究的新领域,使东南生医系真正成为探索、解决国家与人类发展中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的科学基地与思想库,成为推动科技创新并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重要力量! 

钟山如龙独西上,欲破巨浪乘长风。作为国内最先成立的也是最优秀的一批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我们坚信:凭借高素质的人才梯队,秉承多年严谨的治学态度,借鉴国外高校的成功经验,我们一定能站在时代的最前沿,力争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为我国的生物医学研究输送更多优秀的人才,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作出新的贡献。

每一个季节都是生医人的春天,每个瞬间都是生医人的绽放,我们将在新世纪扬帆远航,搏击巨浪,为中国生命科学事业谱写新的华章。

 

2004 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