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沈俊教授二三事

发布时间: 2014-03-25      访问次数: 346

 

 

沈俊教授二三事

袁春伟

执笔忆沈俊教授,感觉很沉重。
    我最初知道沈俊,时间上得追溯到1987年了。那年沈俊在法国学成回国,在我国驻法国使馆教育处的礼堂,我作为大巴黎南部Antony地区的留法学生代表,和来自各地区的代表一起欢送沈俊并聆听了他对留学生活的感悟。我记不得当时的更多的细节了,但沈俊语重心长的一句话,一直让我记忆犹新:我们在法国留学的同学,“一个人得靠国内几十个工人供养着”。是啊,我们的银行帐户上每月都有我使馆拨来的2300法郎的生活费,再加上学费医疗保险费等等,按当时国内的生活水准或参照国内当时工人的月薪算,这话非常中肯。一次见面,终身难忘,难忘的不是他的形象,而是他的一句话。
    沈俊是改革开放后我国首批公派赴法留学生中的一员。当时的法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大学毕业后若继续深造,得先获得“深入学习文凭”,然后读“第三阶段博士学位”,然后是法国的最高学位 “国家博士学位”。沈俊是 “国家博士学位”获得者,他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往上走,只是用比别人更少的时间攀登到了顶峰。后来法国教育体制改革,学位制度与国际接轨,取消了“第三阶段博士学位”和“国家博士学位”,新设立了通常意义的博士学位。我们随后的留法学生,攻读的学位是后者,所以说,法国“国家博士学位”获得者越来越“珍稀”。沈俊留法期间学术上的成就很突出的,沈俊因提出“指数滤波器” 于1986年获得IEEE计算机学会“K.S.FU奖”(傅京孙奖,最佳论文奖)。沈俊是留法学子中的佼佼者。
    1988年10月,我完成我的博士学业,回国投到东南大学生物科学与医学工程系韦钰教授的门下。此时的东大生医已在国内出类拔萃了,三个实验室:“分子电子学”、“医学图像处理”、“超声成像”,汇集了众多青年才俊。来东大听了韦老师的介绍,我才知道沈俊在领衔“医学图像处理”实验室的研究工作,这让我喜出望外。生医系科研的老根据地是在学校大礼堂东边的楼中,“分子电子学”在三楼,“医学图像处理” 在二楼,“超声成像” 在一楼。时隔一年多,我在这里,南京,东南大学,再次见到了沈俊。他此时已是东大的教授了,还担任生物医学工程系的系主任,一副黑框眼镜,中等身材,微耸的两肩,十分儒雅。与沈俊面对面的聊天,让我有回到家了的感觉。
    1989年初,东大成立博士联谊会,联谊会在东大校园内六朝松旁的“梅庵”会议厅举行首次活动,科研主导和学科建设是核心话题。沈俊担任博士联谊会的会长,他的资历、在学界的影响力以及他的亲和力,我很看好这个联谊会的前景。
    沈俊做学问有他自己的心得,言传身教带学生。他的英语底子好,留学法国期间,法语从零开始学以致用,然而英语也一直没丢。他要求研究生阅读外文文献并且精读其中的重要文章,用他的说法,“通过精读,了解人家的研究思路和方法,找出文中隐含着的人家研究中的缺陷”。
    1989暑假后,我听说沈俊将辞离东大重返法国,当时听到这个消息时还是吃惊的。其中缘由,沈俊不说,我跟他见面时也不便多问,不过后来还是很能理解他的选择的。沈俊重返法国后,与国内同行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他心底的“感恩、报国”一直不会变,我相信他。沈俊离职时,组织上决定由我代理系主任职务。我忐忑不安,知道自己难以担当此重任。跟沈俊交接工作时,他边整理边关照我:“在这个位子上,就是要费点时间多想想系里的事,多想想细节”。
    2004年,从法国传来沈俊因突发心脏病去世的噩耗,享年只有57岁,这个年龄… …,太令人心痛了。纪念沈俊。
                                                              
写于20143月南京四牌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