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风破浪日 云帆济海时:记东南大学罗立民教授

发布时间: 2014-05-30      访问次数: 1210

长风破浪日  云帆济海时

             ——记东南大学罗立民教授

李乃宏

1997年初,国内报纸上刊登出一条消息:由我国研制的世界上第一台旋转式伽玛刀系统在迪拜国际医疗器械展销会上引起了轰动,得到了与会专家及有关厂商广泛的赞誉。除此之外,人们还有更多的惊讶。是啊,在髙科技医疗缉备领域内,人们似乎还没有为接纳中国产品做好精神准备。当这一台世界首创的杰作一下子展现在国际舞台上时,作为这一产品的软件系统主要研制人罗立民博士,也仿佛是才从深山中走出来的宝玉,熠熠生辉,令人注目。

 然而此时,东南大学影像科学与技术研究室内却像往日一样平静,仿佛什么事也没有发生过。哦,原来罗立民教授和他的梯队正在攀登又一座新的髙峰。是的,过去的成绩已在他们的脚下,新的征途依然那样漫长,而且更加曲折和艰险。他们无暇回顾,他们宠辱皆忘,为了加快发展我国的科学事业,他们没有想到过要停一停,歇一歇。在他们的旗帜上,我们只看到两个字:前进!

人们不禁要问,这个罗立民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这个队伍又是怎样的一支队伍?

1艰辛的创业之旅

1986年罗立民在法国Rennes大学以全优的成绩获得了博士学位,并被称为“法国从事三维医学图像研究的先驱者 之一”。毫无疑问,铺满鲜花的道路已经展现在眼前,等待着他去闲庭信步。但这时,罗立民的心早已飞回到生他养他的这块热土地,为了后来者不再重走他走过的曲折道路,他决心把汗水洒在祖国未来的康庄大道上。因此,他谢绝了一切挽留,决意来到东南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任教。当然,他也难以忘怀法国师友的深情厚意,为了答谢Rennes大学的培养,数年以后,他应聘为该校的客座教授,定期前去讲学、授课和进行科研合作。

在他刚来到东南大学时,生物医学工程系成立才两年,各方面基础都比较差。刚回国的他面对的是一张白纸:没有科研经费,没有研究队伍。对他所选择的路,他后悔过,动摇过,然而经历过上山下乡和工厂锻炼的他,却没有退缩。他硬着头皮以一个没有任何背景和支持的讲师的身份到北京“化缘"。经过他的不懈努力,次年,他获得了国家教委优秀青年教师基金5万元,从此艰难地开辟着我国三维医学图像研究的发展空间。同时,为了培养出今后从事这项工作的人才,他先后开出《图像处理》、《计算机图形学》、《计算机视觉》、《科学可视化》等本科和研究生课程。

沉重的工作负荷,匮乏的经费投人,使得许多人动摇了、 后退了,转而出国寻求发展,使十多人的研究室流秀得只剩下 3:罗立民、鲍旭东和柏毅。他们没有退缩,商讨着如何“东山再起”,从此开始了一段节衣缩食,励精图治的艰苦历程。当时,在他面前的道路有两条,一是搞水平一般的短平快项目,首先解决经济问题。另一条是咬紧牙关,坚持上高起点,高水平的项目。罗立民和他的伙伴们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当然,他们很清楚,在当时的条件下,这将意味着他们需要付出 何等的代价。开始,由于经费少,虽然承担了不少教学任务,但 还是不能满足研究组内所有人的聘任问题。罗立民二话不说, 把自己的聘任工作量削减到最低额度来补贴别人,以保证队 伍的稳定。在他们最困难的时候,一向不愿麻烦别人的罗立民 向同事借了3 000元科研经费,用以维持研究中最基本的开销;多少年过去了,罗立民还一再提起这一“救命”之恩。

经过几年苦行僧般的执着“修练”,他们面前没有鲜花,甚至说不出有多少突出的"成绩”,就像“小草”一样在默默 地生长和锻炼着自身的“内功”。但是/正是由于这种脚踏实 地的工作,他们打下了深厚扎实的学科基础,并取得了《三维 医学图象分析与显示方法和系统》、《基于矩的三维体数据基 本分析算子和理论》等理论成果;同时《人类染色体自动分析 系统》、《人类血液白细胞分析系统》、《常规放射治疗计算机 计划系统》、《基于微机的三维医学图像分析系统》等一批科 技成果也纷纷诞生,在国内外核心学术刊物上发表六十余篇 髙质量的论文;培养出十多名硕士、博士研究生,研究%伍终 于逐渐壮大起来。几年来,他们先后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 金、国家863髙技术项目、联合国计划开发署,中法先进研究 计划基金会、江苏省科委基金等十多项科研任务。1992年罗立民被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3年他荣获第2届欧洲生 物医学工程大会最佳论文奖,19961998连续3年获IEEE 生物医学工程学会贡献奖。

他是一个埋头苦干的人,从不张扬自己,也不热衷于各种头衔。但组织上看到了他的工作和突出贡献,政治上给予了更 多的关心和推荐。1997,他被当选为九三学社的中央委员, 接着有担任了江苏¥政协委员。学术职务也很多,如中国电子 学会生物电子学会副主任委员、IEEE高级会员、3个国际核心学术刊物的编委等等。1997年他应遨担任IEEE生物医学 工程杂志客座主编,组织出版中国专辑,第一次系统地向世界 展现中国在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的最高研究水平,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任何一件事,他都不想马虎,其中甘苦只有他自知了。

2成功的转化之路

罗立民对名利看得很淡,发表论文、鉴定科研成果、提升 职称、争取更高的学术地位这些知识界常见的功利在罗立民的脑海中并没有占据到突出地位,不能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生 产力却使他寝食难安。多少年来,他走遍大江南北,利用一切 机会与医疗单位和有关企业商谈协作,推广成果。但是,那时 正是人们竞相出国考察、采购、……的时候,“土”成果的知音又在哪里呢?至于经费、预期收益、人们的思维惯性等等问题,像一道道沟壑横亘在面前,使人举步维艰。

进人90年代,深圳奥沃国际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以令人赞叹的胆识开始研制开发世界上第一台旋转式伽玛刀。然而,要使这个医疗器械家族中最新最出色的成员运转起来,还要賦予它灵魂一立体定向三维治疗计划系统。该系统能够输人 和处理图像数据,定量给出被检测组织的几何特征;然后通 过治疗参数计算,自动规划出治疗方案。并以三维图像模拟显示方案的结果,用三维体$剂量分布图对方案作出评估。最终,治疗计划被送到控制系统,保证整个放疗设备按方案 执行;同时治疗计划被打印出来,成为医疗档案。这套软件 正是目前世界上竞相研制的第三代放射治疗计划系统,不仅要求具有功能强大的三维数据处理分析能力,很高的精确度,而且涉及放射物理学、临床肿瘤学、临床医学工程等多个学科,其难度可想而知。为了研制这套软件,奥沃公司也在苦苦地寻找着合作对象,在北京、上海、杭州走访了不少知名的院校,然而在塾付了不少学费和时间后,他们又遗憾地回到起点。然而涌动的改革开放大潮,终究要冲开地域和信息上的障碍,使“有情人终成眷属”。奥沃的总裁在一个偶然的场合,通过罗立民的学生“认识” 了罗立民教授,从此写出一段科技史上的佳话。

也许出于谨慎,也许对所交的“学费”记忆犹新,总裁要考一考罗教授。他提出3个月就要拿出软件,并且设定了以天计算的超期罚款。除了罗立民外,其他人毫不犹豫地说:“不可能”。是啊,上一个大项目,通常仅调研就需要半年到一年呢。当时罗立民心中藏着的是同样的大问号:尽管在同类课题研究方面有坚实的“内功”,但这是实用的治疗系统,人命关 天,国外通常是几十个人年的工作量,我们几个人能否按时完 成?他后来说,只要能进行这个极具挑战性的课题,他是准备认罚的。

接下去的3个月是难以用言辞来形容了。什么叫夜以继日、废寝忘食?什么叫食不甘味、夜不能寐?如果让他们来解释那一定是再生动不过的了。尤其当时面临学期结束,正是教学工作最繁忙的时候,压力之大,真是前所未有。晚上的时间砸进去了,星期天砸进去了,这年春节他们也在实验室苦干。时间固然极为紧张,工作却一点+能马虎。他们在多年研 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并实现了一系列新的快速有效的算法,根据试用临床单位的意见反复修改用户界面,终于在3个月内出了高质量的结果,并顺利地通过了专家们长达一周的测试和评判。

随着他们研制的系统的临床实用和市场展开,他们已在“圈子里知名”(301医院放疗科王所亭主任语),许多企业来寻求合作,于是任务接應而至。罗立民和他的战友们只好马 不解鞍,继续挥戈上阵。他们一发不可收,先后完成了《头部 X刀治疗计划系统>、(固定式伽玛刀治疗计划系统》、《旋转 式伽玛刀治疗计划系统升级》、《全身X刀治疗计划系统》, 《全身旋转式伽玛刀治疗计划系统》、《适形放射治疗计划系 统》、(三维常规外放射治疗计划系统》、《中子后装治疗计划 系统》等等。这些系统中的大部分不仅通过了我国国家医药 管理局的认证,而且在19976月,头部伽玛刀治疗计划系 统及有关装置获得了美国食品与医药管理局(FDA )的认证, 这是我国第一台获准在美国销售的大型医疗器械。他们研制 的各种治疗和检测系统已在国内30多家大中型医院临床使 用,创造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1998年江苏省科委组织了 有关项目的科研鉴定,以上海交通大学陈亚珠院士为主任的鉴定委员会,一致认为项目整体达到并且部分超过了国际先进水平。

3不懈的团队精神

罗立民领导的影像科学与技术实验室中最常听到的一个词是:“Team Work”,他本人也常说:“我个人的能力不强, 靠的是大家的合力。我希望的是水涨船髙,而不愿意看到鹤立鸡群的局面”。是啊,现代科学技术中任何成果都必然是集体 的力童和努力的结杲。而团队精神包含强大的凝聚力、严谨的 学风和工作作风、严明的纪律和自我约束力。早已听说被评为学校先进集体和先进实验室的影像科学与技术实验室不同凡响:成员大多是国内外的博士或硕士,学术水平髙;基础研究 和应用研究紧密结合,成绩突出;团结坚强而生气勃勃;学风严谨而纪律严明。

对于他们来说,责任感和事业成就感比什么都重要。由于研究队伍成员都是年轻人,他希望每个人都能得到很好的 锻炼,更快地成长;因此他根据每个人的特点和专长精心安 排,有的压担子:独立承担课题;有的进行传帮带:承担子课题。几年的磨练,使得大部分年轻教师在科研和教学中能独当一面。鲍旭东主持的“人类染色体自动分析系统”获全军科技 进步二等奖;舒华忠解决了立体定向放疗计划自动优化问题, 提出许多原创性的思想和方法;24岁的傅瑶独立完成移动式 X光机数字化系统;柏毅独立完成中子后装治疗控制系统;……严玉龙、於文雪、吴新根、朱钧.......一个个以自己出色的贡献在成果上刻下了自己的名字。也正是这些责任感和事 业成就感,使他们不受许多公司的高薪诱惑而情愿过髙校 “淸平”日子。

有人说,罗老师把实验室管得很严。还有人悄悄说,在那里,有的研究生没有拿到学位;有的年轻老师承受不了髙强度 的工作而离开。是的,罗老师把保持严谨的学风看得比什么都 重要。有一次,一个研究生没有做什么工作,却发表了几篇论文,满心想得到罗老师的表扬,不料被罗老师狠狠批评了一 顿。那个研究生好一阵想不通,说没有想到现在还有这样死脑 筋的人。为坚持原则,罗立民少不了被人告状,有时也气的不 行。但他无怨无悔,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干老实事是他的终身信条。平时,不管检査不检査,实验室总是窗明几净,一尘不 染。当游戏软件风行全国,许多实验室为计算机病毒所困扰时,他们实验室十多台计算机的“免疫能力”却无比坚强。

罗立民对自己要求十分严格,不管出国还是出差,途中一天都不会耽摘。他作为系主任,承担着繁杂的系行政工作,作为博士导师,指导十多名研究生,还有政协等许多社会工作,但他仍然战斗在第一线,最困难的任务总是自己来担当。他的 周末和节假日都在实验室度过,以至于他妻子和女儿与他谈 :每个月抽两天陪陪她们。但每次“年终结算”,他都没有完 成“任务”。每当谈到这些,他都对家人的支持和理解充满感 激和愧疚。

俗话说“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坦诚的他贏得了大 家发自内心的崇敬。在法国生活了8年之久的数学博士舒华忠说:“也许,将来在业务上我能赶上并超过他,可是,我永远是他的一个兵”。已经成了很受学生欢迎的校模范青年教师,不到十年写了3部教材的柏毅说:“在这里,我得到了其他地方不可能得到的培养,使我终身难忘”。鲍旭东副教授被 学校派往香港,和某企业搞协作,时间一到就闹着要“回家”。对方在实际工作中发现了这个人才,如何舍得,还是通过学校 才得到延长。后来,鲍旭东又被派去一次,那里的高薪仍然没 有留住他。当然,留恋这个家的何止鲍旭东一人,罗立民自己首先就是一个离不开家的人。

为什么在“缺吃少穿”的条件下能形成这样一个高素质 的群体?为什么在轻松融洽的气氛中能纪律严明?是什么力量让大家不计报酬地拼死拼活?是什么力量挡住物质的诱惑产生如此大的凝聚力?当我们推开铝合金门窗来到实验室内部, 内心立即被一种精神力量所震撼。罗立民教授和他的队伍的成长过程让我们反复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在当今市场经济和 知识经济的环境中,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学科带头人和什么样的科研队伍?

(原载中共江苏省委教育工作委员会编《时代之子》,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