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生医路

发布时间: 2014-04-28      访问次数: 120

我的生医路

孙剑飞

不知不觉,东南大学生物科学与医学工程学院已经走过了30个春夏秋冬。作为96年入学的一名本科生,同时现在又是一名学院教师,我在生医学院也学习工作了16个年头。回首当年,我们一班同学以尚未弱冠之年进入校门,求知若渴;而现在大家都已年近不惑,在各条战线上逐渐成为中流砥柱。有同学戏言当年一眼看过去都是青葱,现在再看各个都是白蒜,也许我们的肚子是对这句话最好的注解。值此学院30华诞之际,谨以自己的一点回忆作为向学院的献礼,供各位校友一晒。

1996年那年的夏天不是太热,但是9月份却温度陡升。我们一届共计55名同学进入了东南大学生医系,当时分为了4年制和7年制两个班级,并且当年还有一个特殊的政策就是选拔一些新生去新加坡学习,因此我们这届后来有两位同学去了新加坡,离开了我们这个集体。入学之后还有一个英语分级考试,作为大学英语分班教学的依据,这对于将来四、六级考试挺重要,所以大家都很重视。我因为报到比较晚,刚进入宿舍的时候发现大家都在看英语书,这给了我一个深刻的印象,我的同学们是如此的认真学习,在这样的集体中不努力不行啊。军训时挥汗如雨,但也在站军姿、走正步和拉歌中拉近了大家的距离,大家越来越像一家人,从未住校的我也越来越感到集体生活的有趣。军训结束后就是师生见面会,那时候才开始知道什么是生物医学工程,我们到底学些什么,将来做些什么,知道了一直到现在都沿用的两个方向划分方法,所谓的“电”方向和“分子”方向。当时听了的感觉是似懂非懂,也没什么具体感受,只知道要好好学习,对将来也没什么规划。随后就开始了紧张的大学学习生活。我们系当时的特点之一就是非常重视学习,每个人学习都很认真。我们的基础课比如高等数学、大学化学等和一些专业基础课比如信号和系统、电路分析、数字电路等都是和其他院系的同学一起上的,无论在课堂表现还是在最后的考试成绩或者老师的评价上,我们系的学生都名列前茅。当时提到生医系的学生,校园里的评价是各个都是学霸。其实我们系也不光是学习虫,同时也是不错的生活家。除了学习,在院系篮球排球比赛、迎97征文、校园歌手比赛等文体活动方面我们系也是当仁不让,虽然我们人少,但是表现也不逊色于那些大院系。那时候电脑还是个稀罕物件,各种社交软件更是无从谈起,我们基本上都是教室、宿舍、图书馆和操场轮流转。生医学生给全校同学留下的一个突出印象是特别喜欢上自习,在教室里认真做作业。很多同学吃罢晚饭就出去,一直到教室关灯才回来。有时候碰到比较难的题目在晚上回宿舍后还会有一群人继续讨论,如果谁能有什么奇思妙想,通过别人想不到的方法巧妙解决问题,那会得到一楼道人的钦佩目光。有一次我用画图法解出了一个比较难的交流电路分析题目,很是得意了一阵子。我想这就是生医学院最值得传承的学风,始终坚持创新、培养创新性人才,立足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我们学科非常年轻,具有高度的交叉性,面向的是全人类都关心的重大健康问题,如果亦步亦趋,循规蹈矩,是不可能得到发展的。时至今日,我仍然非常感激那段认真学习的时光,本科阶段的学习给我打下了一生受用的基础,除了书本上的知识以外,更重要的是学习了多学科交叉、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思想,无论将来从事什么行业,什么工作,这种思维和能力都是非常必须和重要的。

当然,四年的本科生涯中不光有学习,踢球、电脑游戏、朦胧的感情也不会远离生医学生。我们一群男生曾经组织过系足球比赛,其实只有两个队,就是两个宿舍的男生。难忘大家烈日下奔跑在光秃秃的小营操场上的情景,难忘进球之后纵情的欢呼。现在每当看着我们当时球赛结束后的合影,看着我们集资买的红色战袍,都不由得感慨万千。现在恐怕没有人记得当年谁考了多少分,但是那场比赛谁打进了怎样的进球却仿佛就在眼前。难忘晚上自习间隙大家相约去联网打游戏,当时帝国时代是我们的最爱,因为这是需要集体协作的游戏。作为大学生,玩游戏也要玩出战术、玩出创造。很多时候,就在大家集体的联网游戏中,我们找到了和自己志同道合的小伙伴,排解了郁闷,分享了喜悦。大学4年,除了学习,更难忘的是生活。学习给了我们将来谋生的本领,生活却给了我们气质的熏陶。虽然我们系人少,但是我们团结;虽然我们课程多,但是我们术有专攻。伴随着每天的晨起晚读,伴随着欢笑和争吵,我们终于迎来了毕业时分。有的人在积极备战考研,有的人在忙于找工作,还有一些同学正准备出国材料。这时候生医人体会到了什么叫做曲高和寡,我们也属于电子信息大类专业,但是就业需求真不可与电子或者信息专业同日而语,而出国的情况又恰恰倒了过来。那时候起,我深刻体会到我们国家生物医学工程产业还比较低端,基本上利润高的产品或者市场都是由外国大公司占领。当时国内的医疗装备公司还基本上处于代理和加工阶段,这种感觉当我走上工作岗位后变得尤为强烈。我毕业之后就去了医院设备科工作,主要就是和医疗设备打交道,包括设备的论证、管理、维修、计量、改造等等。事实上,当时我的感觉是这个部门更多的是像一个行政部门而不是专业技术部门,因为大量的贵重医疗装备都是进口产品,留给工程师能够钻研的空间是非常小的。尽管感觉发挥不了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但是有赖于生医专业4年的训练,我还是在医院里做了些工作。除了日常的仪器维修外,我用当时学的Foxpro软件做了一个全院设备管理的数据库,尽管没有专业的华丽界面和精巧的设计,但是还是解决了不少实际中的工作量的,即使在我离开医院后据说还是用了有一阵子。由此我想,无论当时有没有看到应用价值,你的知识积累总是有价值的。于是我决定再考研回到母校继续深造,希望能够做出一些具有创新性的东西,为生物医学工程产业和人民的健康做一点小小的贡献。

2002年我又回到了生物科学与医学工程学院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不久转为硕博连读,导师是顾宁教授。进入实验室后我惊奇的发现实验室已经和我做本科毕业设计的时候完全不一样了,当时我们是几个人用一张大木头桌子,仪器什么的放在桌子中间,每人划分一个区域。但是现在实验室的条件已经有了极大的改善,并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专用实验台。我真心地为学院和实验室的发展而感到高兴。开始的时候我跟随马明和吴亚做交变磁场的发生装置和磁性纳米颗粒的磁分离,这是一个863项目磁性纳米颗粒用于肿瘤热疗研究的一部分。我第一次接触到了能将电子、材料、医学和仪器结合在一起的工作,因此特别感兴趣。随着研究生生涯的继续,我要开始寻找自己的课题了。因为我以前主要是电类背景,而且随着对纳米材料认识的深入,导师和我自己都觉得用电磁场组装纳米材料形成特定结构是个有意义的问题,因此我的博士论文题目就定为了用电磁场组装几种纳米材料的研究。可能是得益于学科交叉的关系,当时将电磁场和纳米材料组装结合起来的还比较少,因此我的学位论文幸运地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我也随之留校工作。当然读博士期间的各种艰辛和困惑彷徨不言而喻,此处不赘。读研究生期间我的最大的感悟就是想法容易,创新不易,不积畦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国外公司之所以能够垄断几乎所有的高端医疗仪器装备市场,是从基础理论研究到产品细节开发全方位长期积累的结果,我们如果不能另辟蹊径,将很难在技术上超越国外产品水平。而超越的前提是我们要在基础研究上有创新,也就是我们要把生物电子学的基础研究和影像医电等面向应用的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而不是割裂开。现在我自己也开始招收了学生,我深深感到责任重大。面对和自己曾经一样青春的同学们,我该如何激发他们对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兴趣而不是迷失在多样的课程中呢?如何能和他们一起做出真正对产业发展和人民健康有贡献的工作呢?回想在生物医学工程领域求学工作的这些年,自己真正理解了生物医学工程了吗?真正知道自己的研究目标吗?知道当前领域内最重要的问题吗?我想这些问题自己恐怕无法回答,只有秉承生医人立足基础、坚持创新、发挥特色、面向一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才能有真正的答案吧。不管怎么样,我们将为此而上下求索,始终坚持当年第一次听到生物医学工程这个专业名称时候的纯真理想,努力追寻属于自己的真正精彩。

我们都逐渐老去,但是生医学院永远是年轻的,因为总有一批批来自四面八方的年轻学子和老师来到东南大学这个学院求学或者工作。希望我们暮年的时候不会因为自己碌碌无为而羞愧,不会因为当年懵懂的选择而后悔,我们应该庆幸自己最青春、最富有创造力的时光献给了东南大学生医系这个全国排名第一的专业,献给了生物医学工程这个关系到全人类健康和幸福的产业,献给了一群和自己志同道合、团结奋进的小伙伴。我祝愿并且相信学院的明天更美好!

谨以此文致谢顾宁老师、鲍旭东老师、曹忠才老师、巴龙老师以及所有关心帮助我的老师同学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