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本立老师访谈录
采访人:杨元魁(以下简称访) 顾本立老师简称顾
访:顾老师,先请您简要回顾一下二十年前本系建系当年的背景。
顾:好的。大家都知道,韦钰老师原来的专业是电子学,她致力于微波电子管方面的研究,在德国专门从事回旋管的研究,这种回旋管是一种功率很强的微波功率管。这种微波功率管主要用于等离子加热方面,应用面比较窄。韦钰老师考察了西欧一些国家之后,在那个时候她决定把生物医学工程作为回国以后的工作方向。她注意到了CT技术,当时主要关注的是超声CT方面。韦老师回国后,依托电子研究所,在1981年底建立了生物医学工程研究小组,83年成立了生物医学电子学研究室,84年成立了生物医学工程系。这段时间可以说完全是白手起家,生医系最初无寸土之地,逐渐扩大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一切杂事都要大家自己解决,当时的困难可想而知。当时,韦老师在国内已经做出很多贡献,声誉日隆,当她宣布要搞生物医学工程的时候,还是承受了很大的压力,很多人不理解,也不赞成她这样做。因为当时国内已经有人注意这个方向了,而且他们觉得他们来搞生物医学工程是顺理成章的,而我们原来并不是搞这个研究的。但是我们顶住了这些压力,韦老师承受了更大的压力。搞这个方向很不容易,我们需要设备和资金,我们需要立项啊!比如说做超声CT,一下子就去做的话,我们没有这个条件。你说要做超声CT,可是人家为什么要给你钱呢?就当时国内的情况而言,上海有一个全市攻关的项目,也是搞一个CT,但是他们做的和国际上的相差很大,所以实际上并没有得到应用。人家全上海各个部门全力配合才搞出来,以我们的条件根本就是无法想象的。所以我们就在想是不是从另外一些方向开始入手,比如说超声检测。当时国内的超声检测都是模拟电路,没有数字电路。所以韦老师就决定我们要做数字电路。做数字电路首先要从采样做起,从A/D转换做起。能做出这个,在国内已经是很先进的了。搞这个是用不到医学检测上面的,所以我们就先用到了无损检测上面去。当时国内还没有,所以这方面国家倒是拨了一些经费下来。当时在科委开会,首长就问你这个CT是干什么的。韦老师就解释给人家听了,结果这个技术就应用到了那个固体火箭的检测上面去了,韦老师也没想到,但我们做的很成功。这样我们就从另外一个途径得到了钱和名声,带动了生物医学工程的发展。后来我们又争取了一个联合国的资助项目,大概有70万美元。但这钱我们是拿不到的,比如说派遣学生出去留学、请专家过来讲学、购买设备等,并不直接给我们钱,只能报销。这样慢慢的通过这几个方面就把生物医学工程搞起来了,而且这种发展方向很灵活,随着外面的变化而灵活变化。
访:我知道建系以后您是负责教学的系主任,就请您谈一谈我们系当时教学方面的一些情况。
顾:当时我们要开几门课,比如说医学成像课,我就跟一个博士生两个人一起上这门课。当时也没有什么经验可以借鉴,我们也只是搭建了这样一个框架。建系以后我就主要负责教学方面的一些工作,包括教学计划的制定、评估之类的。当时在制定教学计划的时候有一些争论,主要是说课程究竟以什么为基础,重点是偏向哪个方向。我们搞生物医学工程,课程不能搞大杂烩,不能什么都来一点,这样的话就是一个四不像。当时有两种院校办这种专业,一个是医学院,现在叫做临床工程,主要偏重于医疗设备的管理、操作等,医学的课程比例就会大一些。而我们这种工科院校应该偏重于工科的课程,就是怕将来弄个四不像。所以当时的基础课程全靠在四系上面,在最后一年加生物医学工程的专业课程。这样学生的工科基础比较扎实,就业比较容易。因为学生将来出去很多都并不是搞生物医学工程的,所以这种课程设置有很大的帮助。所以我们一直坚持要以工科课程为基础,在高年级适当地增加医学、生物课程。当时国外招生有两种模式,一种是从本科开始招生;另外一种是从研究生开始招生。我们就借鉴了国外的一些经验,坚持以工科类课程为基础,打好扎实的基础。将来你要研究什么方向再去补充这方面的知识就行了,而且由于基础扎实,一般都学得很好。
访:当时在人才引进和国际交流方面有那些主要的成果?
顾:刚开始的时候力量显然不足。我们参加了联合国的那个项目以后就有了很多的人才交流机会,我们派人出去学习,也请了很多国外的专家来讲课和工作。当时利用韦老师的声誉,吸引了很多的人才,比如像罗立民老师和沈俊老师。就这样我们也就慢慢的建立了自己的人才机制,年轻的一代逐渐培养起来。我们这些老同志都是铺路的石子,艰苦把这条路铺起来了。后来新的一代又建立了新的方向,比如说顾宁老师的功能材料和纳米技术,还有分子电子学等等。
访:当时这些学科是怎样建立起来的呢?
顾:当时我们请了很多的国外的专家过来将学,比如说陆祖宏老师在英国的导师。我们也在学习啊,要看看别人在研究什么方向或是有什么比较有前景的方向。陆祖宏老师回来后就建立了分子电子学这样一个方向。就这样,我们既建立了传统的生物医学工程项目,又建立了新的研究方向。传统的生物医学工程主要是指医疗仪器之类,后来的分子电子学等并不是传统的生物医学工程。罗老师回来以后撑起了三维图像重建,但这在国内还没有应用,当时法国已经做的很好了。后来国内的医疗仪器也都上去了,这样罗老师的工作就有了非常的用武之地和应用前景。
访:最后请顾老师您对我们系的前景做一个展望。
顾:我们系在一些新的领域有着很强的实力,而且处于国际领先的地位。我们系的发展前景是广阔的,而且是光明的。但我们也要认识到一些存在的问题,要多注意同实际应用相结合。这样才会有更加强大的生命力,得以稳定、高速地发展。谢谢!